【君子志道】汪劲武:草木为业,亦为乐

发布单位:未知            发布时间:2015-12-24

编者按:“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君子治学处事,立志高远却又基础扎实,胸襟开阔更能兼察微理。北大老前辈们用自己的人生为这种君子之风做了很好的诠释。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离退休工作部启动了“君子志道”专题访谈活动,走访了一批离退休老同志。

在这些交织着历史沧桑和个人生活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在历史长河中北大人默默担当的身影,感受到了北大人浓郁沉淀的家国情怀,体会到了北大精神的深厚源长。本期“君子志道”访谈专题,将带我们一起走进北大老前辈们的朴实与精彩。

采访约在生命科学学院一楼大厅,离约定时间还有十多分钟,汪老就到了。他骑着一辆自行车,体型略显消瘦,头戴一顶深蓝色的棒球帽,帽子边上露出黑白夹杂的头发,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在圆形无框眼镜四周晕开一圈圈笑纹。他语速不快,思维却清晰,对每一个问题都认真回答。


汪劲武整理植物标本

持志

汪劲武从小就对植物感兴趣。“我有‘植物情结’,自小就喜欢植物,动物却是不太喜欢的。” 1937年,日本大举侵华,为躲避战火,汪劲武一家逃难到桂林附近的山里面。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发现山上有好些花开得灿烂自己却不认识,这让他感到遗憾:“当时特别想好好地了解一下。”因此,1950年他选择报考清华大学的生物学系。

像那个年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汪劲武的求学道路一波三折。他在清华大学只学习了一年,就转到了北京大学的植物学系,学习自己喜欢的植物学专业。年轻的他在面对择校的选择时有过犹豫,是留在清华改学动物学,还是到北大继续学习植物学?这时候,有同学对他说:“你喜欢植物学是一辈子的事情,你喜欢什么东西搞一辈子才能有成就。”这句话坚定了汪劲武的选择,他便转到北大继续攻读植物学。如今,八十八岁的汪劲武回忆起同学当年的话感触更深:“人要做什么事,一定要专心,不要三心二意,人生就是几十年,要有点成就,认定了一个方面,就坚持搞下去,时不我待。”

来到北大后不久,汪劲武遇到了一件让他既兴奋又羞愧又激发他斗志的事。那是1952年的春天,中央林业部到北大选调了一批植物学系的学生到海南岛、雷州半岛调查野外植物,为栽种橡胶树作准备。对于喜欢植物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能够实地观察植物的机会。汪劲武便兴冲冲地去了,不料现实却给了他一个下马威:身为植物学系的学生,除了少数几种植物之外,他竟然不认识其他植物!尽管同行的人也面临着一样的问题,但这件事情还是让他觉得羞愧。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他想了各种办法,最终决定先采集植物标本,有机会再找专家鉴别。不曾想,自此,这个习惯便延续了几十年,汪劲武一生采集了许多植物标本,这些都是他津津乐道的“大宝贝”。

雷州半岛的经历迫使汪劲武正视自己的植物学素养。1952年,回到学校之后的那个暑假,他没有回家,而是抓紧时间请老师指导,把校园的植物清清楚楚地认识了一番。他在校园各处走走看看,走过朗润园,也走过未名湖,他常常走着走着,就停下来,伸手抚过一朵花细细端详。暑假结束后,汪劲武在植物学方面有了不少的积累,认识的植物也越来越多了。

但汪劲武仍然觉得不够,好在大四两个学期植物分类学的专业课程终于给他提供了扎实学习的机会。当时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老专家轮流来讲课,汪劲武听得很认真,他几乎把每一句话都记了下来,五六本厚厚的笔记本满满的都是字。其实这门课是相当枯燥的,背诵不易,考试难过,但汪劲武居然也听出了乐趣。他做了一堆小卡片,正面写上某种植物科,背面写上这科植物的特点,写完之后用皮筋把卡片一扎,放到贴身的口袋里,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开会前掏出来看看,吃饭时拿出来背背。无事的时候他也不闲着,延续了暑假实地考察的习惯,到园子里各处溜达,把实物和知识点比对,“交互促进”。有些同学觉得他学得有点傻了,他倒是不以为意,仍然乐在其中,“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花费精力,是最值得高兴的事情”。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样的学习终于使得他对植物有了更多的认识,不仅以优等的成绩轻松通过考试,也得到了老师的高度评价。汪劲武的大学四年也过得非常充实,他不断从课本中或实地调查中积累植物分类学的知识,越学越有滋味,越学越感兴趣。


执教

1954年,汪劲武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以北大教师的身份继续从事植物分类学的研究。

当时植物学专业植物分类学非常缺人,留校不久,汪劲武就必须上台讲课。与他对植物学的痴迷不同,许多同学认为这门学科是需要死记硬背的,比较枯燥乏味。“但是这个学科是有它的实际用处的,而且是个基础科学,必须学。我得能解决同学的兴趣问题,至少要让他们听得进去。”所以怎么才能让学生上课不打瞌睡,将枯燥的植物分类学讲得有趣味一直是汪劲武研究的问题。

他想到一个办法――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中国的文化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都有植物。他觉得困惑:“古人为什么把植物写得那么美,你们却不感兴趣呢?”他便去阅读和搜集与植物有关的文学作品,无论是经典文本,像《诗经》《本草纲目》等,还是当下的散文著作,像朱自清的《看花》等,他甚至去搜集了很多与植物有关的民间故事……总之,只要是和植物相关的,能够和植物的形态、历史、文学属性扯得上关系的,他都拿来仔细阅读。

他将植物分类学课程与这些故事结合起来,拒绝机械地教授植物学,而是把植物学知识和植物背后的奇闻逸事都教给学生,让他们也知晓大自然植物真正的美――“专门搞植物的又怎么可以机械地学习植物学呢?”

他的教学方式改变后,同学们的兴趣也提高了不少。他在课堂上经常讲些有趣的小故事,采访过程中,汪劲武信手拈来。比如“香椿臭椿”的故事说的是古代有一个皇帝到农村微服私访,农民准备了香椿炒鸡蛋招待他,皇帝觉得非常美味,便下旨要封香椿树为“树王”,写好“树王”的牌匾后,他想亲手挂到香椿树上去,可惜他并不认识香椿树,最终把牌子挂到了臭椿树上,香椿树非常生气、伤心,以致于皮都裂开了。于是,同学们都记住了“香椿树树皮是裂开的”这一特征。2009年,汪劲武参加1959级学生们的聚会,一进门就有同学找他说:“老师,您还记得您讲的香椿树的故事吗?我们至今还记得呢!”说到这里,汪劲武忍不住笑了。

汪劲武其实也知道,无论他再怎么努力,植物分类学的知识对一些同学还是过于枯燥了,他并不要求学生们都能成为植物分类学的专家。但他认为,作为老师,让同学听进去、有所收获是他的本分。

1992年退休之后,汪劲武仍然带着学生到野外实习,近则在门头沟东灵山、河北雾灵山、塞罕坝,远则在山东昆嵛山。“和学生们在一起很开心,我喜欢和他们交流。”有同学回忆了汪劲武带着他们去东灵山实习时发生的小故事。当时汪劲武因为眼镜摔坏无奈暂时脱离了大部队,可是当大家已经在前面走了半个上午,累得四仰八叉的时候,转过头来才发现本该“相隔万里”的汪劲武就在身后不远处。虽然腿上还捆着厚重的绑腿,手里拄着拐杖,但汪劲武仍然迈着稳稳当当的步子渐渐向他们靠近,不一会儿就跟上了大部队。能跟随汪劲武去实习是不少学生引以为豪的事情,有同学撰文道:“我们若是碰到错过了汪先生的人,作为‘过来人’的我们就会对他表现出无比的同情――这样,汪爷爷就愈加成了有点传奇色彩的人。”


汪劲武为同学们讲解植物学知识


很多同学都喜欢汪劲武,亲切地叫他“神仙爷爷”,课堂上的“神仙爷爷”讲着香椿臭椿的故事把大家逗得哄堂大笑;校园里的“神仙爷爷”手拿植物,用带着轻微湖南口音的温柔嗓音向围在身边的一大帮孩子细细讲述茎叶上细微的特征;野外的“神仙爷爷”步伐矫健,为身后一串带着草帽气喘吁吁的弟子开山开路――当“神仙爷爷”的学生真是一件高兴的事情。

退休后,汪劲武没有休息,他接受了帮助学院整理植物标本室的工作。现在的他仍然笔耕不辍,有时写文章写到晚上十一二点,一上床就睡着了。他对自己现在的生活都非常满意,这让他看起来非常年轻,脸上除了笑纹,很少有其他皱纹。

直到现在,汪劲武还是会时不时骑着自行车到未名湖边看看,虽然绝大多数植物他都认识,但是他想查看下是否有新栽种的“意外之喜”。植物之外,汪劲武还喜欢哼歌,有时会哼两句《小河淌水》或者《康定情歌》。聊到此处,汪劲武便哼了几句喜欢的歌,十分有趣。


科普

汪劲武一生致力于植物科普。他在1964年出版了第一本植物分类科普书《树木花草的识别》。无论是写植物科普小品文还是写书,他总是特别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加上关于植物的故事和典故,在文字上也尽量生动有趣。

比如在《中国樱花趣闻多》中,汪劲武引用刘禹锡的“樱花千万枝,照耀如雪天”,元稹的“花砖曾立摘花人,?破罗裙红似火”,方回的“浅浅红开料峭风,苦无妖色画难工。十分不肯精神露,留与他时著子红”,来分别说明樱桃雪白、深红、淡红的颜色特点。他引用唐代诗人王维《敕赐百官樱桃》中的“芙蓉阙下会有千官,紫禁珠缨出上阑”来说明樱桃的珍贵;还在文章中提到了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里讲述的一个故事,以此表现樱桃在古代还可以作为青年男女相爱的信物。明明是科普文,却不显得刻板可厌,行文明快如流水,诗意流淌其间,读来口角噙香、回味无穷。把各种相关诗句信手拈来化入文章中,在电脑搜索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并不算难事,但是汪劲武的引用却全靠自己的积累和记忆,且引用得如此妥当、贴切,十分不易。

植物分类学家王文采院士对汪劲武的小品文这样评价:“内容短小精悍,文笔生动,是脍炙人口的植物学普及作品。”

汪劲武研究的“种子植物分类学”在生物学领域中比较偏门,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却不小。有一次,汪劲武路过五道口城铁西边时,遇见一个在露天广场卖中药的小贩,他声称自己所卖的“壮阳果”来自西藏,作用极好,当然价格也不低,汪劲武立即判断出小贩说的是假话,因为藏药志里根本就没有这种东西。

不仅如此,学习植物分类学对于中医的传承发展也有作用。汪劲武曾听人说现在有的中医既不认得药用植物也不会看病,在汪劲武看来,这样是不行的。汪劲武希望能再多写些科普文章。“我现在写科普文章,有使不完的劲,也想做很多事情,人生在世太短暂了,要留下一些有意义的东西。”

科普是发展植物分类学的好方法之一。汪劲武认为,科普工作的重点就是让普通人能看懂、看得进去,学到正确的、有益的知识,但他深切地感受到科学地普及植物分类学知识刻不容缓。现在市面上的有些科普书,连“油橄榄”与“青橄榄”、“红柳”与“杨柳”都混为一谈。一遇到这种情况,他就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近年来,他编写了《怎样识别植物》《种子植物分类学》《常见野花》《植物世界拾奇》《少年趣味植物学》等十多部科普著作和数以百计的科普小品。他的作品被许多喜欢植物学的朋友阅读、推荐,2010年出版的《植物的识别》在次年被评选为“大众最喜爱的图书之一”,在2012年从一千多部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授予“全国科普图书优秀奖”。

汪劲武喜欢植物分类学,就搞了一辈子植物分类学;喜欢科普,现在仍然在写科普书。采访时,他不爱谈自己的成就,只是一再强调他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位学生在拜访完汪劲武后这样写道:“望着已经八十多岁的汪先生,心里丝毫不会生出艰辛、坎坷或者寂寞的感觉,你甚至也没法给他套上‘坚韧’这样的形容词。‘做你感兴趣的’也许就是诀窍。”


汪劲武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后与学生合影


采访即将结束,他突然对记者说:“我对年轻人有一个希望,那就是要有一个目标,坚持下来,千万别三心二意。”

勤奋和坚持,这些词没有一个带有天才的光环,却是汪劲武始终坚持的品质。他是一个坚持了自己梦想的实干家,是一个替学生着想的“神仙爷爷”,是一个喜欢较真的严谨学者。 (文/离退休工作部学生记者 郑建莉、缪亚敏)


记者手记:

我们和汪老在一起聊了两个多小时,他侃侃而谈,对我们很亲切,给我们讲他小时候的趣事,讲高中三年学习压力太大没办法研究植物的苦恼,讲他转系时的彷徨和无措。和他交流就像和同龄人交流一样没有距离感,却又能体会到长者的宽厚和耐心。他向我们询问目前的学习状况,叮嘱我们要趁着大好年华做有意义的事情,不要浪费光阴。他给我讲了很多植物学的小故事,说到精彩处,手也随之舞动。看到我对植物学也有兴趣,他立即送给我一本《常见野花》。这本书现在正躺在我的床头,睡觉之前我总是会拿出来看一看,就会想起这个可亲可爱的老人和他告诫我的话。

汪劲武老先生特别强调,让我在写稿子的时候一定不要夸张,要谦虚。他说他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小事情,一不为发财,二不为出名。于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时时提醒自己行文不要渲染和浮夸,我想用最平实的文字表现真实的先生:他低调内敛,认真谨慎,醉心草木,怡然自得,一辈子都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人物简介:

汪劲武,1928年5月生于湖南长沙。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学系,1951年转入北京大学植物学系,195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过中国植物学会副秘书长、北京植物学会理事。

50多年来主要从事植物分类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热心科普事业,著有植物学方面的科普著作《怎样识别植物》《种子植物分类学》《常见野花》《植物世界拾奇》《少年趣味植物学》等10余本书,在《植物杂志》《大自然》《生物学通报》《中国花卉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科普论文、科普小品文、科学考察记等文章共100多篇,约40万字,其中《被子植物――植物界后起之秀》等2篇作品先后获(两届)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奖,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