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活动

重走200号,参观新燕园——记电子学院离退休教师活动

发布单位:电子学院       发布时间:2024-10-30

无线电电子学系(现为电子学院)成立于1958年,1961年部分师生就到昌平200号校区学习和工作,因此200号校区是不少电子学院离退休教师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电子学院在新燕园的实验室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已有不少实验室搬迁至新燕园;如今电子学院已有500余名学生生活学习在新燕园。在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的纪念日,电子学院离退休教师重走200号忆往昔峥嵘岁月,参观新燕园展望学院未来,别具意义。

2024年10月16日上午,电子学院20余名离退休老师乘坐大巴出发,电子学院书记冯梅萍老师也参加了本次活动。这次活动最高龄的是90岁的石老师,80岁以上的也有八位。电子学院行政细心考察了活动路线,和新校区管委会多次商讨联系落实细节,以期老师们获得良好的参观体验同时不至于过度劳累。

200号对第一二代电子人来说意义深厚,他们在这里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如我国第一台返波管、第一台原子钟。如今已到耄耋之年的他们当年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老师们先来到北大200号主楼后侧的教室参观,管委会老师提前打开教室恭候大家。这座苏式建筑外观变化不大,只是里面的座椅更换了。接着老师们来到主楼,一楼的大柱子曾给他们留下过深刻的印象。老师们在主楼一楼二楼观看走廊里展出的老照片,并参观了学院魏老师实验室。离退休老师一边参观,一边和管委会老师及学院年轻老师交流了解目前学院在200号的科研情况。大家在主楼门前合影留念。

在乘坐管委会电瓶车去参观宿舍和食堂的路上,老师们环顾着两边的建筑,深情回忆起当年在200号学习、工作、生活的往事。当年他们就住在这边的宿舍楼里,食堂也还是从前的样子,弹指一挥间60载,令人感慨。毛老师执着地要在路边寻找当年他们栽下的银杏树,那是青春的回忆。

在电瓶车上忆峥嵘岁月

随后,老师们乘大巴赴新燕园校区参观。第一站新燕园食堂,和学生们一样选餐结账,体会一下新燕园的伙食。新燕园管委会也给予离退休老师们格外的关怀,提前打开了旁边5号宿舍楼的后门以便老人们饭后参观学生宿舍。大家参观了学生宿舍的洗衣房、游戏间、厨房,老师们关心地问询电子学院学生和管委会老师几人一间,在听说两人一间和看到各种方便的设施后,他们对现在学生的居住条件交口称赞。之后大家依次参观了电子学院行政楼、碳基电子中心微纳加工实验室和科研楼。碳基中心微纳加工实验室的蒋老师早就恭候在楼前,她给老师们详细介绍了碳基中心的整体情况、科研团队、科研方向和主要科研成果。老师们在超净间外廊观看实验室情况,听蒋老师讲解中心最新的科研成果。老师们非常关心,听得很仔细。在碳基中心稍事休息后,大家坐电瓶车游览了校园景色。最后一站是电子学院科研楼。科研楼位于静湖东侧,一进门抬头的条幅上打着“热烈欢迎电子学院离退休教师参观“的横幅,使老师们有了到家的感觉。右侧的大屏幕上播放着电子学院的老一辈和新一代教师的视频,介绍着学院过去的成就和目前的研究热点。离退休老师们首先参观了一楼的电子学院展厅和一楼休息区及书架。书架上是200多本电子学院教师历年来编撰出版的各种教科书,其中有部分就是离退休老师们亲自捐助的。大家特别上到5楼西侧,从此处俯瞰着静湖美丽的风光。

电子学院离退休教师参观新燕园宿舍设施

管委会副主任王文彦老师介绍新燕园情况

最后,离退休教师和学生党员代表在科研楼118会议室座谈交流。管委会副主任王文彦老师王文彦对新燕园校区的战略定位、发展概况、学生规模、配套建设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详细的介绍,新燕园校区作为北京大学新工科和交叉学科的基地,承载着推动学校学科创新与发展的重要使命。

离退休老师们还共同回顾了电子学院珍贵的历史照片,并与学生党员代表面对面地深入交流。离退休教师通过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强调基础学科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们要脚踏实地,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对青年学生寄予殷切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勇攀学科发展高峰,为国家电子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离退休教师余道衡、毛晋昌和离退休支部郭瑛书记等先后发言。最后电子学院冯梅萍书记说今天和老师们重走200号、参观新燕园校区,共同回顾电子学系的历史机会难得。学院在电子学领域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一代代电子学人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老一辈科学家们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服务国家的情怀、勇攀高峰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

离退休教师和学生党员代表交流座谈

离退休教师和学生党员代表合影

 

老师们都很开心,有老师说要好好留着这次发的新校区地图,下次再过来骑着自行车把新校区好好逛一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