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我校退休教师潘文石教授扎根广西崇左弄官山区,助力当地脱贫攻坚

发布单位:离退休工作部      发布时间:2020-11-19

编者按:近年来,教育部直属系统老同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落实教育部党组有关要求,有效发挥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和专业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助力脱贫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今天是老同志助力脱贫攻坚系列故事的第十二期,刊登的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退休教授潘文石推动环保、助力脱贫的感人事迹。

守护绿水青山 收获金山银山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83岁的从事动物学研究的退休教授潘文石,从1980年起,扎根深山密林,探寻野生大熊猫、白头叶猴、中华白海豚保护之道,追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策,40年间从未中断。退休之后,他更是长年扎根广西崇左弄官山区,用脱贫推进环保,用环保助力脱贫。

1997年,潘文石教授赶赴广西崇左,开展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白头叶猴的保护工作。崇左是白头叶猴最大的族群栖息地,但那时当地百姓生活贫困,为了生火做饭不得不烧荒砍伐森林等,导致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于是人们更加贫困。这种“贫困—砍伐森林—环境恶化—更加贫困”的负面循环,让潘文石教授意识到,弄官山区自然保护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先提高当地人的生活水平,保护白头叶猴才会有希望。为此,他积极投身地方脱贫事业,捐资在当地山村修建沼气池,鼓励村民使用沼气,减少森林砍伐;联系北大生态文明中心出资给村民修盖水池,改善村民用水状况;从北京请来医生医治村民的疑难杂症;建议村民种植适合该地气候的甘蔗等经济作物,协助当地政府引进糖厂,发展绿色经济。20多年来,老百姓的收入年年增长,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白头叶猴的数量也从80余只增长到如今的800多只。

潘文石教授与白头叶猴

2003年,北部湾工业起步,三娘湾海域被规划为造船工业开发区。66岁的潘文石教授敏锐地注意到了中华白海豚的保护问题。栖息在钦州三娘湾碧波之间的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水上大熊猫”之称。为了保护白海豚栖息地,他提出对工业开发区进行重新规划。他说:“我们既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也不能停滞经济的发展,而要实现环保和发展经济的双赢。”在他的推动下,钦州市以“让白海豚和大工业共享一片蓝天”的理念,经过精心规划,将工业园区西移,保留下东边蔚蓝的大海作为白海豚的家园,建设了三娘湾景区,既开发了工业,也保护了环境,还发展了旅游,取得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发展,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赢。如今,白海豚已经成为钦州的一张宝贵的名片,钦州市将四月定为“钦州市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月”,还建起了中华白海豚科普馆,开展中华白海豚保护与科普宣传。

潘文石教授在考察白海豚

除了身体力行地推动环保事业,潘文石教授还一直希望通过教育启迪智慧、助力扶贫,传承生命教育的理念,在青少年的心中播种下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种子。2015年,他在钦州筹建了钦州市文实中学,尝试将他三十多年来积累下来的科研体会和对自然的理解在中学的素质教育中推行。在文实中学,生命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基石,“热爱生命”是流淌在一砖一瓦中的旋律。潘教授常常与同学们交流,给孩子们讲述科研中的故事,传递呵护生命、保护环境的精神火炬。

潘教授与文实中学的孩子们一起打篮球

数十年如一日的拼搏让潘文石教授先后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世界野生生命基金会(WWF)颁发的“鲍尔·盖提奖”等十多项国家级奖章和国际奖项,但他从未因荣誉而止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不能孤独地行走在天地间,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实现绿色脱贫,才能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基础,消除贫困反弹的根源。我一辈子就是想多为保护自然和改善人民生活做点贡献。”潘教授笑着说。疫情期间,83岁高龄的他和他的团队仍然坚持着野生动物的监测和保护工作,拯救搁浅的白海豚、为青少年宣讲环保思想、思考着人和自然的共同发展……每天的行程忙碌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