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宝林:以热心肠做冷学问

发布单位:离退休工作部            发布时间:2015-03-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22日第700



每天凌晨3点,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段宝林的书房就会亮起灯。他已习惯在伏案阅读、写作中开始新的一天,虽至耄耋之年,仍有一颗年轻之心。他生活俭朴,文章也俭朴,称自己的文章就是萝卜白菜,以内容取胜,且简明易懂,绝不写空头大论和虚夸的文章

  献身民间文学研究

  50多年前,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大学三年级时,段宝林以一篇5万字的论文《论艺术性》闻名燕园,并获时任中文系主任杨晦先生好评,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其后,段宝林开始在民间文学、民间文化的研究园地耕耘。

  段宝林回忆道,我国民间文学研究发源于1918年,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提倡收集歌谣之时。1949年前,只有魏建功先生在北大开过一门民间文艺课。1954年北大开设民间文学课程,段宝林1958年毕业后接手了这项工作。

  20世纪60年代,民间文学在全国高校中遭遇下马风,段宝林也被派去讲现代文学。但他的导师王瑶先生说:民间文学很重要,我的老师朱自清先生就开过歌谣研究的课,你还是应该以讲民间文学为主。在现代文学研究方面就看看《鲁迅全集》,研究鲁迅是如何看待民间文学的。当时,全国高校中只有段宝林坚持讲授民间文学,没有改行。

  1996年,段宝林成为国际人类学彼得奖(该奖项是巴勒摩人类学国际中心所设的权威国际人类学奖)的首位东方得主,并得到一张奖状和250万意大利里拉奖金。他将这一荣誉视作对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视与鼓励。

  今天,段宝林的书桌抽屉满满地装着资料摘抄。这些笔记分门别类,正在关注、研究的题目,都放在手边,这样不翻书就可以参考、写作。

  科学开发民间文学第三资料库

  段宝林评价,民间文学具有三大价值:实用价值、科学价值和文艺价值。科学价值在于它是第三资料库。在他看来,第一资料库是书面文献资料;第二资料库是自王国维先生等以来所重视的考古发掘的文物;第三资料库是以口传民间文学为主体的民间文化。

  民间文学堪称丰富的活材料。我国古典文学研究中,文本研究较多,联系民俗材料研究神话、楚辞、唐诗宋词等,只有闻一多先生等大家做到了。段宝林认为,文化要发展,只有载于书面的文人文化是不够的,掌握民间文化这座宝库的特点并进行科学开发,也是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提高人们对开发第三资料库重要性的认识,增进对民间文化的了解,宣传民间文化的价值,颇有意义。

  调查与文献结合  做立体研究

  多年来,凡是有民间文学、民俗现象的地方,段宝林都会带着兴趣去调查。他说,实地调查与书面材料调查结合起来的研究,才是立体的而不是片面的、平面的。

  他主张以立体思维研究民间文学,因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具有立体性――民间文学的产生离不开当时的环境,有些还有音乐、舞蹈的配合。因此,在方法论上,对民间文学的记录必须有立体描写。

  段宝林曾自愿将自己搜集、珍藏的1.5万多册民间文学、民俗学等领域的图书无偿捐献给北大图书馆,方便读者研读。他将自己的人生准则概括为三句话:为善最乐,天天快乐;以苦为乐,终身快乐;助人为乐,大家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