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教育部关工委“读懂中国”活动总结部署会陈震坤发言:传递与责任

发布单位:      发布时间:2019-02-27

2月23日,教育部关工委“读懂中国”活动总结部署会在京举行。会上,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5级本科生陈震坤代表参加“读懂中国”活动的学生讲述了他在“读懂中国”活动期间采访潘文石老师的经历和感悟。

 

      我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5级本科生陈震坤。今天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在座各位分享我参与 “读懂中国”活动的经历和感受。自去年4月起,我有幸参与到教育部关工委组织的“读懂中国”活动中。这场历时近一年的活动,从实地采访、形成文稿、稿件修改、参与讲述节目的录制,对我而言是一次颇为新鲜的体验,同时也使我受益颇丰。

     去年4月中旬,我随北京大学关工委的陈凯老师,前往广西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基地,拜访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潘文石教授。在那里,我们和潘教授共同生活了三天,真正回到荒野,去应答“荒野的呼唤”。回到北京,我在北大关工委老师的指导之下,结合实地考察与拜访的见闻,并参考记录潘教授工作的文字和影像资料,写成了《荒野苦旅四十年,无非一念为苍生》这篇采访记录。之后,又根据老师、同学、潘教授等多方的建议,对文稿进行了反复修改。5月份时,教育部关工委组织了一场“读懂中国”启动仪式,我有幸作为代表,向当时与会的领导、老师、同学讲述了潘文石教授的故事,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去年年底,我又作为北京大学的学生代表之一,参与了“读懂中国”征文讲述节目的录制。时隔近半年,当我重又回忆起与潘教授交流的短暂而美好的时光,脑中浮现出潘教授在荒野中漫行40载的身影,“改革在身边,开放在眼前”这句话显得尤为贴切。而我也有充足的动力,通过我的分享,把潘教授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对我而言,“读懂中国”活动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就是为我提供了一个近距离的接触和了解潘文石教授的机会,这对我而言是最宝贵的。

      记得去年4月在崇左,一个傍晚我们正在昏黄的灯下与潘教授闲谈。突然,整个基地完全陷入黑暗。一问才知道,由于广西省的用电负荷比较大,崇左地区时常限电。即便是享受优先供电待遇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基地,停电也时有发生。在一片黑暗中,只有山风在耳边呼啸而过。潘教授显然是习惯了这种小小的意外,稍微停顿片刻便继续和我们漫谈起来。不过因为这一小插曲,聊天的话题从与采访相关的、他个人的研究经历,转向了含义更为深远的、对于大自然的思索。潘教授不仅把他数十年研究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哲思娓娓道来,还鼓励我们这些后辈也谈谈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在崇左的那个夜晚,我真正感受到潘教授对自然的无限热爱,和对科学的深刻思考。这种体验,只能通过面对面的接触去得到,而很难通过单纯去上一门潘教授所开设的课程而获得。于我而言,正是因为“读懂中国”活动,我才有了这样的机会,因而我也更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用我的文字和声音,把这种力量传递给更多人。

       通过采访像潘文石这样在改革开放中作出贡献的“五老”,我深刻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发展变化。潘教授的人生经历,正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环保理念发展的缩影。于我而言,潘教授的故事称得上是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中生动的一个章节。我相信,这种投身于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不断追求生命极致的精神,也会随着“读懂中国”活动的开展,传递给更多人。